上個世紀三十年代,英國人詹姆斯·希爾頓的一本書《消失了的地平線》向人們描述了遙遠的“香格里拉”。從此,西藏,成為無數(shù)人夢想著詩意棲居的目的地。迎來送往的中國西藏,成為世界屋脊上的流動宴席。
正如在西藏生活過27年的女作家馬麗華所言:對于未來者,西藏是個令人神往的佛界凈土;對于此在者,西藏是一種生活方式;對于離去者,西藏是一個讓人懷想的地方。
八十年代,畫家陳丹青也來了,青春的熱血激蕩著對藝術(shù)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。雅魯藏布江跌落過他的倒影,喜馬拉雅山聆聽過他的贊美,布達拉宮的宮墻記得他的觸摸,浩瀚無垠的星空收藏過他的喟嘆。
最后,他以十余幅畫作作為對西藏的獻禮。這些油畫在形式上借鑒法國鄉(xiāng)村畫派的筆法,色彩厚重,用筆穩(wěn)健。在內(nèi)容上摒棄了之前一貫高大全的工農(nóng)兵形象和大場面,將視野專注于非英雄主義和非宏大主題的日常生活。時過境遷,它們依然穿透時光,發(fā)射出讓人震撼的生命力和美。這就是陳丹青油畫里的西藏:粗獷、質(zhì)樸,卻又無限溫柔,凝聚著雪域高原的靜默和古老。
《淚水灑滿豐收田》
《母與子》
《進城之一》
《朝圣》
《進城之二》
《牧羊人》
《洗發(fā)女》
《風(fēng)吹草低》
《荒原呼嘯》
所屬類別: 行業(yè)資訊